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高路

图源:武汉东湖微信公众号
近日,武汉东湖听涛景区的一排躺椅意外走红,没有标语,没有围栏,只是静静面对湖水而设,便俘获了无数人的心。在社交平台上,网友纷纷评论道:“能给我留个位置吗?”“我也想去午休。”
网上一片好评之声,很多体验过的游客表示躺着就不想走了,网友们有这样的反应,其实也合情合理。躺椅的设计符合人体工学,为游客量身定制;位置很好,临水而立;湖水拍岸,涛声阵阵,在这把椅子上,你完全可以放松下来,享受午后的时光,感受闹中取静的独特魅力。这样的体验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是非常珍贵的。
更重要的是,从中体现出来的新的管理理念令人耳目一新。一直以来,“躺”被视为一种不文明行为,诟病较多的便是占用资源、有碍观瞻这两点:认为公共资源是大家的,不能被少数人占有;躺姿有碍观瞻,拉低城市形象等等。在这样的管理思维影响下,为了加快座位的流动频率,一些地方把有靠背的椅子换成了无靠背的;一些地方将长椅用钢管焊成了一截截,让你想躺都躺不成。舒适度降低了,自然坐的时间就少了,你若是不自觉,甚至还有保安过来拍醒你。
从公共空间的属性、功能来说,躺椅对空间的疏密度、游客的密集程度,甚至对环境氛围的确有比较高的要求,管理和限制是必要的。比如,人来人往的地方就不适合设置躺椅,躺肯定更占用空间和时间,而这些地方满足游客坐一下的需求更迫切;广场这样的开放空间也不适合放置躺椅,一览无余之处你大大咧咧地在那躺着,的确对别人是个困扰;躺也得分时候,休息可以,但是夜宿公园,以公园为家就不行了。椅子的公共属性没有变,不应该被个别人破坏了。
但城市是不是就没有了躺椅生存的空间?恐怕不能就此下定论。以东湖边的这些躺椅为例,所处位置虽然就在湖边,但临水一面被树木遮挡,不太方便观景,不会与游客争夺湖景资源;四周绿树成荫,有一定的私密性,不至于打扰到别人。安置几排躺椅,让游客躺着听听涛声,也算是对环境的善加利用。
东湖躺椅引发的好评给了我们重新讨论公共政策的空间。为什么一些公园非常美丽却无法引来好评,而东湖边简简单单的几条躺椅却能好评如潮?如何从中吸取经验来改进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其实,公园对躺椅和躺姿的态度是一种升级版的以人为本,迎合了现代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中追求片刻宁静的需求。城市需要这么一片空间,能让他们放松下来,摆脱束缚,回归自然,让社会角色归零。这对维护市民身心健康是有积极意义的。
东湖躺椅提醒城市管理者,在讨论文明时一定得有市民视角,不能想当然,一定得跟紧市民需求,不能固执己见。比如,很多城市管理者将草坪视若珍宝一样小心维护,不让踩踏,生怕它有所闪失,可是不让亲近的草坪,也失去了融入市民生活的意义。有一块整洁平顺的绿地固然养眼,可如果有一块可以露营休闲的绿地无疑更打动人心。我们需要摒弃公共空间的传统思维,发掘公共空间更大的潜力、更多的可能。
其实,不止是武汉,很多城市也在尝试作出改变,合理开发利用公共空间,增添城市的休闲氛围。在杭州,除了一些热门景区,大小公园里露营成风,没有保安会来驱赶,相反还会作为卖点,推介给游客。大大小小的一顶顶帐篷,草坪上跑动的身影,人与景融为一体,这才是春天里最动人的画卷。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