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海阳剪纸“守艺人”吕月华:传承创新,纸上镂刻万千世界

时间:2025-04-16 08:05:00

近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吕月华格外忙碌。大学生社会实践团、海阳各中小学学生,络绎不绝地来到吕月华的工作室,听她讲述海阳剪纸的历史及发展现状,并亲身体验剪纸技艺。

承千年精粹

回溯历史,很早以前农家妇女用金银箔片、彩色绫绢剪成“方胜”、花鸟等图案贴于鬓角,作为装饰,这可能是最初的海阳剪纸了。宋朝时期造纸术发明,农家妇女使用剪刀、刻刀,将纸张剪刻成窗花、门笺、灯花等,海阳民间正式出现剪纸。

清朝中晚期,海阳剪纸技艺逐渐成熟,在民间流传普及,母传女、嫂传小姑······村村互相交流,疃疃互相学习。

清末海阳剪纸迎来大发展,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其中城里(今凤城)鞠凯岁被选入省城,为慈禧精制庆寿贡品,所剪《有凤来仪》《麻姑献寿》皆被选中。

历经岁月沉淀,海阳剪纸流传至今,千百年久经不衰。

展今朝风采

回忆起与剪纸的结缘,今年已经82岁的吕月华颇为感慨:“我外婆就剪纸,她有一双巧手,那时候外婆主要剪一些糊仰棚(农村房屋的天花板)的棚心、棚角,这门手艺后来传到了我母亲手里。我六七岁的时候跟着母亲学习剪窗花,那个年代是小木窗,窗户纸上贴个红彤彤的窗花分外喜庆。这把剪刀拿起来就放不下了,从此我的生活与剪纸紧密相连。”

剪刀一拿,便是70多年的执着与坚守。

吕月华凭借对剪纸技艺的不断探索和深刻理解,为海阳剪纸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其作品纯真、质朴、生动,想象力丰富,形象逼真生动。一双巧手剪出的作品类型既有传统的窗花、喜花、绣样,也有记录时代发展的各种时事体裁系列创作。2012年,海阳举行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期间,吕月华积极投身创作,用剪纸作品助力亚沙会,充分展示了海阳的形象。

吕月华的作品受到社会各界欢迎,在各级举办的艺术展中多次获奖,获奖作品包括《海阳大秧歌》《快乐在一起》《自心美》《福娃剪纸》《五牛图》《八骏图》等。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海阳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如何弘扬民族精粹、让海阳剪纸技艺后继有人,是吕月华常常思考的问题。“海阳剪纸的传承不能再守着从前那种母女相传的老思想,要面向年轻人广开大门。让更多的人认识海阳剪纸、学会海阳剪纸,让海阳剪纸走向全国、传遍世界。”吕月华说,近几年随着学习剪纸的人日益增多,许多学生、孩童自发前来学习剪纸,她自己也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态度主动走出去参加各种展演活动,寻找老师不断学习,还走进校园给孩子们讲授剪纸知识。

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在吕月华心中,非遗不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其绵延不断的生命力来源于生活。在吕月华的工作室,除了体裁丰富的剪纸作品外,还陈列着虎头帽、虎头鞋、五毒耳枕、绣球等手工艺品,以及《金陵十二钗》《锦绣前程》等工笔画作,《梅兰竹菊》面塑画,甚至一旁的绣架上还展示着其刚着手创作的苏绣绣品。“以前虎头帽、虎头鞋等很常见,如今却很难寻觅到它们的身影。”吕月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缝制起虎头帽、虎头鞋、五毒耳枕、绣球。据她介绍,“五毒”是指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这五种毒性较强的动物,把它们绣在枕头上,用于驱灾辟邪保平安。

非遗技艺扎根民间土壤,是地域风情和生活习俗的凝练,承载着先辈智慧与民族记忆,是宝贵的文化财富。“我要当好‘守艺人’,把祖先留下的智慧传承下去。”坐在工作桌前,吕月华用一把剪刀在红纸上镂刻出万千世界,装点着琐碎但有生气的日常······在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的路上,吕月华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与创新,让老技艺在新时代持续绽放光芒。

(通讯员 徐盛世)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