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A股IPO市场依旧围绕“严把上市准入关”展开工作。受此影响,一季度A股新股发行速度持续放缓,无论是新股数量还是融资总额,较去年同期都出现了明显下降。
经济导报记者据Wind统计,一季度A股共计发行27只新股,融资金额合计为164.76亿元,而上年同期新股数量与融资总额分别为30只、236.2亿元,发行数量同比减少10%,融资金额同比下降30.24%。
业内人士认为,一季度A股IPO进一步放缓,主要原因是随着多项监管措施出台,监管层继续严把A股IPO准入关、从源头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综合考虑市场承受能力,实施新股发行逆周期调节。与过去几年的表现相比,预计2025年全年A股新股市场将显著放缓。
今年以来,在A股上市的新股当中,科技类企业的数量占比较多,反映出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分上市板块来看,创业板是今年新股的主要上市板块,有12只新股发行上市,占总数的比重为44.4%,上年同期约为26.5%。另外,科创板5只;沪市主板与深市主板分别有4只、3只;北交所3只。
与此同时,超额募资几乎消失,“募不足”现象仍在延续。一季度27只新股中有17只实际募资额低于预计,占比63%;6只新股的实际募资额高于预计,但平均超募金额不足7500万元;还有6只新股未足额募资的金额超过1亿元。
新股募资不足现象占比较高,背后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证监会早前已明确要严格把控拟上市企业的申报质量,对高定价超募行为从严监管,坚决禁止企业以 “圈钱” 为目的盲目寻求上市、进行过度融资。在这样的监管导向下,不少企业主动调减了融资金额。此外,募投项目设计也影响颇大,随着监管力度持续加大,不少拟上市企业在 “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 项目上变得更为谨慎,部分企业在调整募资项目时,甚至直接剔除了补充流动资金的相关项目。
A股IPO审核体系正经历“严控质量”与“精准滴灌”的双向重塑,监管层通过动态调节机制平衡市场供需与产业升级需求。今年以来,监管频频提及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发行上市、支持优质未盈利科技企业发行上市,包括稳妥实施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等更具包容性的发行上市制度。
当IPO审核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跃升,那些真正具有技术壁垒、创新基因的优质企业,将在严格的准入筛选与包容的制度设计中获得精准赋能。人工智能、半导体、智能驾驶等领域中具备成长潜力的科技企业,预计会是接下来IPO市场的“常客”。
(大众新闻·经济导报记者 于婉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