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赵玉
3月30日下午,2025中国科幻大会石景山区青少年科幻大师课在北京石景山区四高炉成功举办。
论坛旨在激发青少年对科幻的热爱,提升其科幻创作水平,为中国科幻事业储备新生力量,吸引了来自石景山区乃至全国的300余名青少年科幻爱好者参与,共同见证这一科幻盛宴。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香港科普科幻教育中心创办人陈柳岐担任论坛主持人。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主任孟驰致开幕辞,正式拉开“青少年科幻大师课论坛”的序幕。尹传红代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致辞,强调科幻文化在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对本次论坛聚焦青少年科幻教育表示高度肯定。他认为,青少年是科幻事业的未来与希望,通过大师课的形式,能够让青少年与科幻大师面对面交流,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提升创作水平。孟驰在致辞中介绍了石景山区在科幻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成果。她指出,本次论坛将为青少年搭建与科幻大师深度对话的桥梁,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


在主旨论坛环节,三位重量级嘉宾分别进行了精彩分享。中国科学院院士武向平以“科学的远方”为主题,从宇宙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科学探索的无限可能。他指出,尽管人类在宇宙中显得渺小,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却赋予了我们独特的价值。武院士还提到,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但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他鼓励青少年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

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副院长陈廷勇则围绕“量子与量子计算”展开分享。他详细介绍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历程、量子比特的特性以及量子计算机的原理与应用前景。陈院长指出,量子计算机的出现将极大地提升计算速度,对密码破解、新材料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他还展示了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激发了青少年对前沿科技的兴趣。

科幻作家江波则从人工智能的幻觉出发,探讨了科幻文学的本质与价值。他认为,科幻是科技与文艺的综合,是人类在科技时代的终极梦想。江波指出,科幻作品不仅能够提供消遣娱乐,还能指向科技革新带来的未来可能性,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思考。他还分享了自己对科幻创作的看法,鼓励青少年保持想象力,关注科技发展,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品。

在互动环节中,现场青少年积极提问,与嘉宾们展开了热烈的交流。武向平院士回答了关于暗物质研究的问题,指出目前对暗物质的了解还非常有限,但科学家们仍在不断探索。陈廷勇院长则解答了量子技术在未来生活中的应用问题,展望了量子科技对医疗、交通等领域的潜在影响。江波则针对科幻创作中的科学与想象平衡问题,分享了自己的见解,鼓励青少年在创作中大胆想象,同时也要注重科学基础。

此外,本次论坛还举行了2024石景山区科普科幻创作培育活动的颁奖典礼。该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生踊跃投稿,经过三轮严格评审,最终评选出科普文章、科学童话、科普科幻画、科幻小说四个类别的获奖作品。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王晋康、何夕,北京市石景山区教委副主任刘永奇,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普文化产业专委会主任及中国科技大学科普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周建强亲自为获奖学生颁奖,鼓励他们继续在科普科幻领域探索与创作,获奖学生代表厉海川发表了获奖感言。


随后的圆桌论坛由陈柳岐主持,科幻作家刘慈欣、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语文教研室主任纪秋香、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周炳红、科幻画家金霖辉以及少儿科幻作家超侠等嘉宾围绕圆桌论坛主题“青少年科幻创作与未来发展”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刘慈欣对青少年科幻创作充满期待,认为青少年的活力与好奇心是科幻文学的未来希望。纪秋香则从语文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科幻元素,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周炳红分享了科学研究与科幻创作之间的联系,强调科学实践对科幻作品的重要性。金霖辉和超侠则分别从科幻绘画和科幻写作的角度,为青少年提供了创作建议。他们结合自身经历,分享科幻创作的宝贵经验,给青少年在心田撒下科幻种子,这些将在未来生根发芽。现场学生热情高涨,互动环节反响热烈,台上台下思想碰撞火花四溅。


本次青少年科幻大师搭建一个青少年与科幻大师交流互动的优质平台,提升青少年的科幻创作水平,激发孩子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播下国家创新科技发展希望的种子。

本次论坛由石景山园管委会区科委、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石景山区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承办,全国少儿科幻联盟、《天天爱科学》杂志社、北京书香文雅图书文化有限公司协办。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石景山区在科幻教育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石景山区将继续致力于青少年科幻创作与教育的推广和发展,为中国科幻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