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大师匠心录】信阳制茶大师伍德军:掌温焙出山河春

时间:2025-04-10 10:23:00

编者按

一芽一叶总关情,千揉百焙见匠心。青山环抱处,浉水蜿蜒间,信阳毛尖的千年茶脉正与时代同频生长。在这里,一批中国制茶大师以指尖丈量春色、用岁月淬炼毫香,在揉捻提香间延续非遗根骨、于温度把控中叩问创新边界。他们躬身于云雾茶垄,托起的不仅是杯中沉浮的乾坤,更是信阳茶文化传承的星火长河。值此第33 届信阳茶文化节来临之际,信阳日报推出“大师匠心录”系列报道,邀您循着茶香,且观大师们如何以茶为笔,在青山碧水间写就新时代的《茶经》新篇——从掌纹里的春秋到茶盏中的山河,触摸匠心跳动,聆听传承足音。

伍德军:掌温焙出山河春

清明前夕,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村,春阳煦暖,万物萌苏。4月2日上午9时30分,晨光爬上茶梢,山岚散作薄纱,一声声“发芽啦!采茶啦!丰收啦!”的喊山声在茶园回荡。伍德军站在茶垄间,看着老茶树枝丫间新生的嫩芽,嘴角漾起笑意。这是他从小听到大、喊到大的祭茶号子,也是刻进他骨子里的“闹钟”。

1971年,伍德军出生在车云山村的土墙瓦房里,推窗是茶,闭户是茶,漫山的茶树不仅是他眼中的风景,更是烙印在骨血里的年轮。从小采茶,16岁拜师学制茶,看师父用茶把子打圈儿翻炒茶叶,手在铁锅中划出漂亮的弧线,茶叶翻飞如绿蝶,茶香扑面而来。“手工制茶耗时耗力,要有耐心。”师父的话,他记了半辈子。

到19岁出师独当一面时,生锅杀青、熟锅理条、木炭烘焙……9道工序,伍德军已了然于心。他闭眼仅凭手感便能掌控火候,一双手掌早被铁锅热气烙满岁月沟壑,堆积如茶褐色山丘的老茧,正是他半辈子的匠人印记。

20世纪90年代末,机械化制茶在车云山村普及,采茶季时,滚筒杀青机昼夜轰鸣。伍德军一人一天手工炒制二三十斤茶叶累得脚都抬不动,一台机器却能完成他两倍的量。与他家茶园面积相近的人家,一个采茶季下来总能比他家多收入一万元左右。家人轮番劝他改换方式,他却不为所动,只默默将机制茶和自己的手工茶反复比对、品鉴:“这可不是信阳茶地道的味儿!别人都做的事,我们看到有毛病,还要跟着做?”

最难的年份,供销社来收茶,总要先收机制茶,量不够才会收手工茶。上山买茶的客商看到机制茶条形比手工茶好看,也会优先挑选机制茶。伍德军也觉得处境艰难,但他告诉自己:“再坚持坚持!”

转机出现在一对北京老茶客前来寻茶。这对喝了大半辈子车云山茶的老夫妇,觉得近几年的茶“失了真味”。为寻回记忆中的茶香,他们让儿子搀扶着走访20多户茶农,从清晨找到午后两三点,最终坐在伍德军家门口叹气。伍德军闻言不服气,当即冲泡自家茶叶请二老品鉴。清茶入口,两位老人眼中顿现神采:“找到了,就是这个味儿!”那一刻,伍德军更坚定了“坚持做手工茶”的决心。

“我这一生也没干啥大事儿,就是种茶、守茶、制茶。”伍德军说。2011年春天,车云顶峰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同年秋季,标准化传统手工茶加工厂建成。在伍德军的带领下,合作社实行茶叶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模式,并陆续吸纳本村多家卖茶难的农户入社、共同发展。

车云山村耕地有限,拓荒种植新茶殊为不易,现有茶园里大多是老茶树。伍德军一直宣传并引导茶农建设无公害生态茶园,以身作则,不施化肥、不洒农药。经过多年实践,伍德军家的茶园获得了中国有机认证和欧盟有机认证。

2018年,伍德军获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国茶工匠·人物推选》“首批中国制茶大师”称号。颁奖台上聚光灯刺眼,他局促得想搓衣角,可当说到炒茶,眼睛便闪烁着光芒。作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他带出的徒弟已遍布茶山、获奖颇丰。有徒弟曾问:“手工茶还能活多久?”他指着窗外雾中的茶山,说道:“只要山上还有一片茶叶……”顿了顿,他泡了一杯茶递过去:“你品,答案就在茶里。”

正午,采茶工陆续归来,伍德军换上工装,坐到了铁锅前。茶叶在他掌中翻飞,身影投在土墙上,板板正正宛如一个“守”字。这个炒了30多年茶的匠人,终究把自己也炒成了茶叶:在时代的沸水中浮沉,却始终守着那缕最初的清香。

来源:信阳日报客户端

信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胡瑜珊/文 郝光/图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