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市民营经济局主办、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承办的“青沪联动·科创助力·资本赋能”青岛市优质中小企业赴先进城市对标提升专题活动在上海举办。极视角、乐相科技、海联金汇、赛飞特等近30家青岛民营企业组团参与,开启了一场别样的“双向奔赴”。
为什么要组织青岛企业到上海对标学习?当前,青岛正在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着力开辟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上海前沿科技产业规模庞大,金融服务、科研教育等优势突出,搭建起青沪之间链接资源的桥梁,可以助推青岛创新型中小企业加速崛起。
以首站上海为起点,青岛今年将组织企业赴多个城市交流对接,借助外部优势资源、先进技术和经验,助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拥抱AI浪潮
当产业界热衷于谈论宇树科技、深度求索等杭州“六小龙”时,上海同样涌现了大模型“六小虎”中的阶跃星辰和稀宇科技,以及非夕科技、智元机器人等具身智能头部企业。
从梅卡曼德机器人到上海特斯拉博物馆,再到上海交通大学智能制造实验室,青岛民营企业家在参访中难掩对于AI浪潮的热情与兴奋。
“从智能化生产线到个性化产品定制,上海企业的创新成果令人惊叹。”青岛锐牛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董福贵告诉记者,“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对市场需求精准把握后的创造性应对,我们要学习这种敏锐洞察市场并积极创新的能力。”
人形机器人进厂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而企业家在这几天的走访中却得到了不一样的答案:机器人在工厂可以是各种形态,不一定局限于“人形”。
在威海一家鳕鱼排加工厂,一种能控制力度的机械臂代替工人将裹了面包糠的鱼排按压成型,既不破坏裹粉状态,也不影响口感。这种人控机器人来自于上海专精特新“五虎上将”之一的非夕科技,其核心技术在于自研的力传感器与力控算法让机器人有了触觉,能像人一样感知物体,并进行反馈,应用在精密装配、螺丝拧紧、曲面涂覆、按摩理疗、食品加工等领域。
上海非夕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胡晓平认为,人形机器人要真正发挥价值,手臂的操作是重要组成部分。人形机器人的作业能力是全身的,很多任务需要双手配合才能完成,比如一只手抓住东西来助力另一只手完成操作,联动过程中传递的重要信息是力的感知。
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人工智能应用的门槛显著降低,数据需求较低、训练更加高效的小模型为青岛中小企业入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职多多(山东)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代表,这家就业服务平台正在探索利用AI技术提升直播招聘的效率,为用工企业和蓝领用户搭建就业平台。
“中小企业创新要考虑三个维度,即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组织适配性。”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员孔祥星认为,企业不要因为大模型很热门就都去做大模型。科技型初创企业或者中小企业要进行渐进式创新和微创新,建立小模型,寻找新技术与公司产品的结合点。
对接产业资源
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全球科创策源地,拥有资本、技术、人才的“强磁场”,对接其产业资源正是青岛企业此次上海之行的重要目的。
为期三天的行程中,并购重组讲解、投融资私董会、参访上交所和独角兽企业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产学研对接活动等,让青岛民营企业家深切体会到这些产业要素在驱动新兴产业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上海集聚了交大、复旦、同济等高校以及海归人才,高人才密度造就了“硬科技”创业氛围。以非夕科技为例,创始团队源自斯坦福大学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卢策吾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整个技术团队平均年龄32岁,很多员工就出自和企业一路之隔的上海交大。资本也是这家独角兽企业快速成长的助力,非夕科技过去8年累计完成5轮融资,受到金沙江创投、高榕资本、真格基金、顺为资本、云峰基金等知名机构的青睐。
“众所周知,成果转化是唯快不破的,如果不能快速占领市场,可能就没有了先机。上海交大的成果转化走出校园完成审批,最快只需要几个小时。”上海交通大学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欢喜介绍。
燃料电池金属极板制造技术应用于上汽等燃料电池汽车开发,高功率氢燃料电池电堆精准制造技术在雄安新区、临港新片区等批量示范应用……这些优质科技成果都是从上海交通大学的“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
不少青岛企业对校企合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的智能巡检涉及机器狗、人形机器人应用,在轻量化等方面有技术需求,希望借助上海交通大学的平台进行产学研合作。”赛飞特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晓表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