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我们村唱戏那些事

时间:2025-04-24 09:55:00

郓城城北十八里有个潘渡镇,潘渡镇东北六里许有个村叫任屯村,那就是我的故乡。任屯村不大不小,两千人左右,八个生产队,在城北是个极普通的村子。但这个村却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戏剧之乡,花鼓、坠子书(瞎腔)、扬琴、枣梆四个剧种都在这里。

村西头的苗家,是七八十年代最早唱花鼓的。我记得有一个外乡人来到这里,在冬天教唱花鼓,那个时候学会一门技艺就意味着捡了一个终生不挨饿的饭碗。时间不太长,徒弟就出师了,不过一开始还得老师带着,因为花鼓戏节奏快,徒弟难免有忘词的时候,这时候师傅就要救场了。那时候农闲时分,一到晚上,苗家叔伯就搬出凳子,往院子里一坐,清一清嗓子,花鼓调就悠悠扬扬地飘出来。没有花哨的布景,没有繁杂的配乐,就凭那原汁原味的唱腔,把日子里的苦与乐,唱得有滋有味。邻里们听得入神,有时跟着哼上几句,小院里满是生活的烟火气。有的时候也化妆登台,一个人扮演多种角色,在台上男扮女装,插科打诨,开着无关大雅的笑话,甚至做出一些儿童不宜动作,引得观众哄堂大笑。

村里还有一种古老的戏种,叫坠子书,不过村里人一直称为“瞎腔”。一提到任屯坠子书,大家就会想到“瞎臣”和他徒弟“瞎玉真”,一个全瞎,一个半瞎,出门时徒弟在前走,一根竹竿牵着师傅。一把坠胡,一副简板,便是他们的全部家当。我记得每到麦收结束,他们往街边一坐,坠胡声响,乡亲们你拿个黑窝窝,我端一碗剩汤,一起来听。往往是瞎玉真拉坠胡,瞎臣拿简板,那略带沙哑的嗓音就开始讲述着古老的传说、人间的故事。看不见周围的世界,却能在说唱里构建出精彩的江湖,引得路人纷纷驻足,听得如痴如醉。一曲唱罢,师徒利用休息时间吃一点乡亲们送来的干粮,喝几碗风格迥异的面汤,他们俩很能喝汤,小时候的我很诧异他们的肚子之大,竟能容下那么多的汤水,长大了才知道黑窝窝能攒下以后吃,喝个汤饱不至于浪费乡亲们的热情。

村里有个说书艺人王全增,是个能人。他唱扬琴,手指在琴弦上跳动,琴音清脆悦耳,他说书连说带唱,声情并茂,有个助手叫张新年,拉二胡给他伴奏,有时候说书的时候不时搭上两句,算是配角,两个人就撑起了一台戏。他还会拉二胡、板胡、京胡,各种乐器在他手里,都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农忙时,他是田间劳作的庄稼汉;农闲时,就成了舞台上的主角。他不光精通音律,还懂风水相面,走街串巷的同时,为乡亲们评点家居风水,抑或点评听书人的面相,在郓城梁山一带颇有名声。

村里最著名的是枣梆,前三种剧种基本上没有纳入村里的管理,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枣梆则不同,这是村里的脸面,村里很看重,每到农闲季节,村里总会组织排练,六月六那天,村里会准时派人把戏剧服装拿出来进行晾晒,进行着几代人的传承,因为这些戏服是村里的荣光与骄傲。

村里有一支完整的演员队伍,生旦净末丑,角色齐全。当时我哥唱红脸,并且经常扮演皇帝,面谱一画,蟒袍一穿,髯口一戴,迈着四方步,往台上一站,一招一式,使我怀疑这人还是不是我那平时老实巴交的哥哥。村东头有个叫玉经的,唱小生,身材不高,但扮相英俊,一出场往往就博得满堂喝彩,深得小媳妇大姑娘的青睐。还有个唱老生的周广保,性格沉稳,唱功扎实,功力不凡。我家胡同的顾姓邻居,当时家里有个姑娘叫景秀,唱彩旦,我们都称红衫子,是戏班子里公认唱得比较好的角,年轻扮相好,声音清脆悦耳,很受众人喜欢。我本家还有个近门二爷爷全在,唱花脸,最经典的就是扮演董卓,其侄子喜存扮演三花脸,在戏中插科打诨,扮演配角。我们村里还有好多人都能唱上几句,只不过不以此为业罢了,据说我家二叔当教师之前在村里学过戏,唱青衣,堂叔振超上农校之前也学过戏,只不过他们参加工作后,没再唱过,完全远离了戏曲。

村里的枣梆乐队也毫不含糊,锣鼓家伙、板胡乐器,一应俱全,当时王在林打鼓,全增的父亲拉头把弦,配合得严丝合缝。我们村的戏班子会唱的曲目很多,我小的时候正是文革时期,听得最多的是现代戏,唱起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那股子革命的豪情壮志,让观众热血沸腾;后来改革开放后,又唱起古装戏《登云亭》《徐龙铡子》,仿佛把人带回了那个刀光剑影、恩怨情仇的年代。每次村里唱戏时,好客的村民都会邀朋请友,一起享受农闲时难得的悠闲时光,一起品尝品味俱佳的视听盛宴。台上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唱到精彩之处,台下观众叫好声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三十多年过去了,村里会唱戏的人越来越少了,也许还有人会哼哼几句,但再也凑不齐人唱一台大戏。如今,走在村里,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唱腔,那些曾经辉煌的戏服,被收在箱子里,落满灰尘。村里的戏台,孤零零地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热闹与繁华。

时代在变,人也在变。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收音机电视机电脑手机的出现,戏曲这种沿袭几百年的古老演出形式,逐渐被年轻人所抛弃,代之以抖音快手等快餐式的娱乐手段。

时至今日,我仍然不时记起老家的花鼓,老家的坠子书,老家的扬琴,老家的枣梆,终生不会忘怀的是那些俊朗的扮相,优美的唱腔。

锣鼓声犹在耳,但台上的人已不在,物仍是但人已非。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