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教育观》 丘成桐 著 中信出版集团
丘成桐,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27岁证明了困扰数学界22年之久的卡拉比猜想,33岁成为第一位获得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的华人数学家。
1979年,丘成桐应华罗庚邀请回国访问,此后他便开始为中国的数学发展贡献力量,培养中国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2021年,清华大学“求真书院”在丘成桐的推动下成立,致力于在中国本土培养数学领域发展的领军人才。
《我的教育观》这本著作融合丘成桐个人成长故事与教育哲学思考,既是他四十余年教育实践的总结,也凝聚了他数十年治学、育人经验,为读者揭示了为学、育人、成才之间的深层关联。
幼年时古典文学熏陶影响深远
回望自己的求学之路,丘成桐认为父亲的教导对他影响颇深。丘成桐的父亲丘镇英是一位饱学之士,即便在生活颠沛流离的困境中,依然矢志不渝地坚守学术理想,并以满腔热忱投身教育事业,成为丘成桐一生的榜样。
在父亲的引导下,丘成桐自幼便开始广泛涉猎知识与书籍。其中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深深影响了我做学问的气质和修养”。
后来,丘镇英教孩子们念有关做人与读书的文章,由浅入深,开始时念《礼记·檀弓下》中的《嗟来之食》,又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等到了中学,丘成桐开始研读历史和哲学相关的书籍,对《史记》尤其着迷,不仅是因为其文字优美、音调铿锵,而且它叙事求真、史观独特。
虽然年少时的丘成桐还未改乡村孩子的野性,中学一年级时数次得到了“多言多动”的评语,并且最初接触这些艰深晦涩的文章,丘成桐总是不解其意。但日夜埋首于典籍的世界,文字里的智慧逐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彼时的丘镇英正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书院,因此还有不少学生到家中和丘镇英交流,交谈的内容包含西方哲学与儒、道、佛等中国思想的融合。
虽然尚不能理解这些哲学思辨,但是丘成桐逐渐习惯了比较抽象的学术讨论,让他一经接触平面几何便陷入了对数学狂热的喜爱。“利用简单的公理,却能推导出美妙的定理,这实在令人神往。”
这些似懂非懂的哲学命题在他的心中播下了做学问的种子,古希腊学者对真理和美无条件的追求,也成了丘成桐一生为学的座右铭。
整体性思维训练至关重要
童年教育对个体成长产生着深远影响,启蒙教育作为心智成长的基石,不仅具有不可替代性,更在潜移默化间为未来的学术或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丘成桐认为,小学生的功课不宜负担太重,对孩子们来说,学到多少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兴趣的培养才是决定其终身事业的关键。
小学时的丘成桐成绩并不优异,最终的升学会考虽未名落孙山,却也因成绩欠佳而无缘公立中学,但对学习的兴趣成为他一生中永不枯竭的动力。
相比之下,丘成桐认为中国式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孩子们兴趣的培养,很多家长从幼儿园开始就让孩子补习,甚至开始准备奥数。孩子的心理负担很重,慢慢视学习为畏途,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领略到做学问的兴趣。
另外,整体性思维的训练对一流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以数学教育为例,丘成桐认为首先是要让学生弄清楚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在哪里。
学习数学绝对不是为了学习集合或诸如此类的一大堆符号,而是要知道在推导思想方面,数学的方法是什么,是用什么方法去培养的,借此训练学生主动思考。
初中二年级学习平面几何时,丘成桐第一次接触到简洁优雅的几何定理,这使他赞叹几何的美丽,也是他感受数学与世界关联的开始。
直到大学时期,丘成桐开始学习高等微积分,在读到用戴德金分割(Dedekind cut)构造实数的方法后茅塞顿开:连最基本的实数系统都可以严格地建立起来,这着实令人兴奋万分。
人们希望用简洁的数学语言将这些自然现象的本质表现出来,这便是数学之于思维和世界的关系。
除了证明卡拉比猜想,1977年,丘成桐与学生孙理察用几何分析法解决了广义相对论中著名的正质量猜想。霍金是丘成桐的朋友,他是物理学界第一个懂得这个证明的人。1978年,他们初次见面,就从早上8点多一直谈到下午5点多。
很多学生和老师都将考试看得很重要,但是,学生需要知道的知识远比这些习题多得多,就像平面几何所提供的不单是漂亮而重要的几何定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在中学期间唯一的逻辑训练,这是每一个年轻人所必需的知识。
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路子
博士毕业时,丘成桐收到了来自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6所名校的聘书,其中哈佛大学的薪水和待遇最高。然而丘成桐的导师陈省身教授却建议他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所有出色的数学家都应当去一次,那才算对得起自己的数学人生”,即便那里的薪水比哈佛大学少了一半。
最终丘成桐选择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因为他想让他的事业走出一条有意义的路来。也正是这个纯粹的决定让他大为受益:“基本上全世界有名的学者都会去那里访问,我能够遇到很多世界第一流的学者,而且比其他地方都多得多。跟他们交流,对我后来影响很大。”
自首次回国起,丘成桐便致力于中国数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并坚信“中国要成为科技强国,必先成为数学强国”,为此他全职回国任教,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通过“丘成桐中学科学奖”“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等激励青少年,并在家乡梅州设立“丘成桐奖教奖学基金”,资助贫困学子,坚守对教育公平的追求。
学习如何从失败中站起来也非常重要,一时的失意不应该影响一生的成就。如果总能在错误中找到继续前进的方向,便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1976年,丘成桐证明了卡拉比猜想,使他一举成为国际数学界的顶尖人物,也让他成为菲尔兹奖首位华人得主,然而这一猜想的证明过程却几经波折。
最初接触卡拉比猜想时,丘成桐认为这一猜想是错误的。1973年,刚到斯坦福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的丘成桐,在出席国际几何会议期间提出了反证卡拉比猜想的办法,以证明其错误性。
然而就在三个月后,卡拉比教授的来信让他意识到了推理中的缺陷。经历了两个星期的失眠和反思,丘成桐意识到了卡拉比猜想的正确性,并最终在三年的推理中成功证明了这一猜想。
一门研究常常如此,在苦学和思考之后,可能发觉以前所走的方向完全错误,或是所要研究的问题他人已经完成。但从失败的经验中找到成功的路子,是做研究的不二法门。
(作者单位:中信出版集团)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阿信